记得2005年第一次去台湾访问时,在台中从中兴大学往朋友家的路上,路过一座小桥,桥边有一个大戏台,老远就听到凄婉的曲调,走近时才发现戏台上演员卖力表演,但戏台下却空无一人,当时即有一个毛骨悚然之感,后朋友告诉我说,这是台湾的歌仔戏,那里的的演出不是给人看的,是演给神灵看的。
之后我才知道,歌仔戏是台湾本土的“歌剧”,是台湾人自称的“台湾文化资产”。它发源于宜兰,又称歌仔、歌戏、歌子戏或歌崽戏。歌仔戏在台湾民间最为流行,接受程度最高,“歌仔”有小曲、民歌的意思,其中尤以宜兰的“哭调”,即哭得死去活来柔肠寸断的大哭调最为著名,民间素有"有戏必哭"著称。
发源于台湾宜兰的本土汉文剧种-歌仔戏,约产生于日治时期1900年代前后。歌仔戏正式的雏形为宜兰本地的落地扫,吸收车鼓阵等元素,慢慢发展成小戏。而后又学习高甲戏、北管戏、京剧等各类大戏逐渐具备完整的戏曲形式。歌仔戏形成完整的戏剧表演后,由于采用闽南语演出,贴近民众生活语言,且曲调采自歌谣小调,其中哭调极受台湾百姓欢迎,有戏必哭,就连原本的大戏戏班如乱弹、高甲、京剧戏班都与歌仔戏合作,也促使歌仔戏吸收许多大戏的元素。
日据时期,歌仔戏备受批判,以为猥琐,甚至伤风败俗。中日战争期间,殖民当局开始厉行皇民化运动,开始禁绝歌仔戏等汉人传统戏曲演出,歌仔戏艺人只得改穿和服、佩带武士刀演出,唱日本军歌,宣扬日本当局政策,也促使歌仔戏胡撇仔的形成。日本战败投降,国民政府接管台湾,放宽了歌仔戏演出。数强调忠孝节义,并推出多个反共剧目。
歌仔戏吸收四平戏、客家采茶戏、高甲戏、乱弹戏的表演形式,模仿其身段、服装,逐渐形成完整的表演形式,即所谓的“老歌仔”。台湾本地庙会最初都采以官话系统北管戏演出酬神,而后歌仔戏也逐渐成为酬神表演的戏曲,广受台湾百姓喜爱。经由手抄记录为口述剧本。
笔者曾多次在路途中听到歌仔戏,虽然听不懂片言只语,但那如泣似哭的婉约歌声,仿佛在向苍天与世人,述说这百年来台湾人民所经受的种种沧桑与苦痛。
图文来自网络,作者:李理。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感谢您的阅读,微信阅读请关注台味网公众号(订阅号):台味网微刊,公众订阅号:taiwei123 更多台湾资讯,尽在台味网微刊!